奏响便民为民交响曲——我市综治工作纪实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精神,对社会治理思想认识不断升华,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不断完善,通过开展符合地方特色的综治中心运行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风险隐患止于萌芽,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下,不断提升市域治理效能,为促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智能”添翼,社会治理进入“快车道”
“非常感谢,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电动车真能失而复得!”今年8月份,一位通过“雪亮工程”找到丢失电动车的女士,捧着一面鎏金字书写的“千眼纵横雄关亮 心系民安万户春”锦旗送到嘉峪关市综治中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身后大厅的数字大屏显示面积140平方米,可实现70路视频监控的同步查看和多模式拼接,接入一、二、三类视频6000多路,全市各重点路口、场所的视频通过此处全量汇聚至市公安局,并按工作需要共享至市消防支队、城市管理局、各级综治中心等40家单位,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成的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经过全面优化,按照利旧、从简、实用原则,科学规划、横向整合智慧综治、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陇情e通”、110警情、信访平台各类数据资源,纵向对接“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采取抽取、汇聚、清洗、整合、开放等方式,形成数据仓后进入四个智能模块和三个业务拓展系统,确保全市社会治理条线数据资源快速汇聚高效应用。
通过数据分析,“全过程、全要素”辅助决策,真正推动了各类风险隐患由事后打击关口前移至事前预警,风险预警从经验判断向综合集成、从静态防范向实时感知的转变。通过平台,全市613名网格员可优化信息采集和程序、提高网格内走访核查质效,真正为基层减负,同时,能便捷调度网格力量参与事件处置,大大提高了事件响应效率和处置力度。
“网格服务”筑基,搭起社会治理“暖心桥”
7月25日晚,一位居民致电网格员张某,焦急地反映其子因琐事争执后离家出走,张某挂断电话后立即出门帮助寻找,同时利用“网格吹哨”机制将情况反馈至社区警务室。在多方配合下,孩子很快被找到,张某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和夏日酷热,与母子二人细心沟通,在充分倾听双方“心结”后,张某以自己为例用“情”劝说双方,最终,在她耐心调处下,母子二人相拥而泣……在我市417个城市网格和117个农村网格中,每天都有专职网格员秉承“群众诉求无小事”的信念,主动入格抚民心,并及时将民众诉求反馈至应哨单位,下沉网格应哨单位数量也由运行初期的14家,增加到47家,网格力量不断增强,截至10月底,服务力量办结网格事项6773件,执法力量办结网格事项413件,政法力量办结333件,行政力量办结250件。
根据《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要求,市委政法委、市综治中心统筹整合各类基层网格资源,探索建立了五级网格体系和网格化服务管理“1+3+M+X”模式,配备网格长202名、专职网格员535名、网格指导员505名、兼职网格员521名。在试点兰新、紫轩、绿化、昌盛、铁南5个社区成功后,按照 “一个阵地、一个流程、一个手册、一个PPT、若干团队、若干月报、几个视频” 的具体举措,通过打板试点辐射带动全域,有序推进贯通到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为基层治理中资源优化配比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全方位、全要素调研全市社区各网格人、地、物、事、情、组织的基础上,制定《网格事项清单》《吹哨事项清单》和《网格员工作流程图》《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流程图》,真正将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网格员按照清单和流程,通过集结治理职能、下沉工作力量、延伸组织触角,吹响网格治理“集结号”,变“坐等群众反映”为“主动上门服务”,成为发现、受理、协调解决群众诉求的第一人,不但确保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运行的原则,更进一步贴合了网格员“精细化管理、贴心式服务”的理念。运行以来,成功排查矛盾纠纷709个,化解689个,成功率97.2%,实现了“信息在网格采集、问题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解决”,极大地助力了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创建与发展,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治理便民为民的新篇章。
“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疏通社会治理“堰塞湖”
在嘉峪关市诉调对接服务大厅,有一群爱岗敬业的综治工作人员,守候在登记受理、分流转办、统计汇总和心理服务4个窗口,方便群众“只进一扇门”,从最初的“诉调对接”纵深推进到“三调对接”(诉调、警调、访调),变“等案上门”为“主动找案”,构筑起资源整合、力量协同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阵地,切切实实将“枫桥经验”这面“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鲜亮旗帜竖立在戈壁钢城。
前不久,在一所学校里,一场看似平常的课间玩闹,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家长之间的纠纷。事发后,双方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书面赔偿协议。然而,一名家长却反悔,拒不支付赔偿款,导致另一名家长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接到诉讼材料后,认为该案涉及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以调解方式解决更为适宜,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便积极对接市综治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综治中心指派该案由雄关街道人民调解团队具体负责调解。在调解员过硬法律专业素养支持下,配合耐心的劝导,双方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诉求和态度,也开始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难处,最终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时至今日,嘉峪关市通过全口径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组建由实战经验丰富的退休家事法官、金牌司法调解员、律师团队牵头的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以“师徒结对”“以干促学”“跟班调解”等方式开展诉调、警调、访调纠纷调处,最终实现“案结事了”,运行以来承接矛盾纠纷5526个,调解5310件,调解率和成功率分别达到96.1%、91.5%,真正将矛盾纠纷止于未诉、风险隐患化解于未发,双向减轻了法院和群众的负担,提高了司法效率,减少了社会矛盾,进一步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心理服务”润化,开启社会治理“解压阀”
初冬时节,一场主题为“与心理相约、与健康同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在雄关街道雄关社区举行,一次“促进家庭和谐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在嘉峪关市第四中学开展,一节“为社会治理注入‘心’能量”的网格员心理服务专题培训在文殊镇举办……这类别开生面的服务方式,帮助公众认识自我、理解情绪和行为,巧妙地应对因自身心理认识不足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激发人们进行积极的心态建设,提升心理健康,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进而化解因负面心理压力导致的冲突和矛盾。
这种讲座、培训类的团体辅导只是心理服务工作的一部分。为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方便群众需求,市委政法委牵头,综治中心通过审核、引荐在专业上有资质、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心理专家团队,同时,调研整理社会各界不同心理需求,建起心理服务供需的专门平台——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针对性引荐开展包括居民心理排查建档、个案疏导,教育、政法及其他行业领域心理健康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心调”融入等心理服务项目,将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应用到实现社会稳定的“善治”之中,从而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整体情况、促进社会心态稳定、提升公众幸福感。
在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和5支市级心理专家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全市心理服务工作已深入11所学校、覆盖14928名学生,形成了“家校社”心理联动的良好模式。雄关、兰新、绿化、永乐、铁南5个试点社区已组建完成社区心理服务团队,通过关注重点人群心理问题,开展日常走访和疏导干预,让更多的百姓沐浴在心理关怀之下,打开了人生的“解压阀”。截至目前,心理调解工作已常规融入矛盾纠纷化解中,调解成功案件93件,努力实现了“事心双解”,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