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传递城市温度

发布日期:2024-11-15 16:5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日报

“从家走到这里不到15分钟,改锥、扳手等小工具,理发、电器维修等服务啥都有,最关键的是还不用花钱!”市民张大姐说的这个地方就是位于祁连社区的“便民工坊”,自启用以来,“便民工坊”已帮助群众解决“小修小补”100余人次,让居民享受“一站式”的便利生活,把群众的“心声”变为“掌声”……这是近日笔者在《嘉峪关日报》看到的一则消息,不禁深深为这一举措叫好。

便利的社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商务部等12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城市治理越来越规范,小区越来越漂亮,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不好找了。究其原因,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现如今,虽说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很多东西不再修修补补,而是当成废品处理再购买新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忍心抛弃旧物件,希望修补之后再利用。那些缝纫摊、修车摊、修鞋摊、换锁摊……看似不起眼但充满烟火气的“小修小补”,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居民在社区附近找不到这些便民摊点,生活因此也会面临诸多不便。

我们常说,城市治理如同“绣花”,每一个细微处,都要精雕细琢。精在对微小需求的精准精确捕捉,细在对民生工作的细致巧妙安排,往往一些人性化的关怀和设计,就能反映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温度。例如,有的地方在社区腾挪出公益空间,提供给“小修小补”的从业者;有的地方划出专门区域,建成一批修鞋修车铺,免费给经营者使用;有的地方开出“便民直通车”,让“小修小补”走近居民……如此,既解决了从业者的经营难题,也便利了周边群众,保障了市容环境,这样一举多得的民生之举,何乐而不为?这样的便民生活圈,算得上真正把“方便”落到了实处。

我市打造的“便民工坊”,既为快递小哥、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了充电歇脚、遮风避雨的场所,也让社区的“老手艺能人”发挥自身所长,愿意从事“小修小补”。“便民工坊”的回归,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完善了便民服务功能,也展现城市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传递了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