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小事”不“小视” 莫让“懒办”成“难办”

发布日期:2025-02-18 09:0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日报

一扇频繁窜线的单元门禁,让居民峁鹏宇奔波半年未果;一个企业注册地的门牌号变更,令翟东丽陷入“自证安全”的行政迷宫。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折射出的却是基层治理的“大命题”。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总在治理末梢遭遇“肠梗阻”?

究其根本,一些部门单位在解决这些“小事”的过程中,表面上看似乎将群众放在心里,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则遇到点困难就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这样的“小事”却成了“难事”。有的干部把“依规办事”“流程正确”当作万能挡箭牌,遇到问题就搬出条文当“护身符”,却不愿多想一步“怎么办”。这些都造成了“视而不见”的认知错位、“推诿扯皮”的责任错位、“大水漫灌”的方法错位,这种行径,不仅给群众办事添了堵,也灼伤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损害了社会形象。

“小事难办”的破解之道,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当市长留言板成为群众信赖的“解忧站”,当多部门会商机制打通行政壁垒,当职能部门变“被动受理”为“主动问需”,打破“自证清白”的惯性思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是主动破局、在制度框架内寻找最优解的智慧,更是一套社会治理范式的升级。坚持“有解思维”,以“事要解决”的态度,从关键环节着手、在重点部位发力,变“不可能”为“可能”,确保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得到积极回应,得到及时有效彻底的解决。

“小事难办”的破解之道,亦需俯身为民的服务诚意。群众的“小事”诉求不是待解的“数学题”,而是需要倾注温度的“民生卷”,要始终做到“不对群众轻易说不”,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审慎包容”,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用行动回应群众的期盼,用担当托起群众的向往。让服务上前一步,群众少走一步,当政府以“绣花功夫”雕琢每一件小事,当干部以“换位思考”倾听民声,基层治理便不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联结。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城市的大事,把企业的难事当成发展的要事,才能让身边的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小确幸”汇聚成民生“大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安则民心稳。“小事难办”的破解之道,不能简简单单地看数字,更不能用平均代替个例、以多数掩盖个别,就算99%、99.99%的人满意,而对于那1%、0.01%群众的实际感受和现实需求,才是更应该去关注的。真正走进那些平时处于关注范围之外的人群、深入那些连反映困难的能力都没有的“沉默少数”的“关键小事”,找到他们痛点、难点、堵点,一个一个攻坚突破,把群众关切的问题回应好、期盼的事情解决好,实实在在解民忧、暖民心。

“小事难办”的本质是治理精细化与群众获得感之间的“温差”。在嘉峪关,我们看到了从“按章办事”转向“为民解事”,从“规避风险”转向“主动担当”治理逻辑的重构,也看到了从“自证式困局”到“有解思维”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从“解决一个问题”转向“激活一套机制”。这种转变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是把制度刚性转化为服务柔性,重新接续民生的温度。

民心如镜,照见得失;民生如秤,秤出担当。夜幕降临,福民小区的门禁系统安静如常。这个价值不过千元的设备,承载的却是基层治理的千钧重量。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治理现代化,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在需要帮助时,都能找到一扇始终为他敞开的门,让群众的诉求有地说、有人听,让“沉默少数”的“小事”有人问、有人管,做到“小事”不“小视”,“难办”不“懒办”。当政务服务的末梢神经真正感知到民生的脉动,“小事难办”终将消解在为民解忧的实践里。这或许就是“小事”不“小视”最朴素的真谛——让每个生活的“褶皱”都能被“温柔”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