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证式困局”到“有解思维”的基层治理突围 我市积极探索“小事难办”工作机制 让“小确幸”汇聚成百姓“大幸福”

发布日期:2025-02-18 09:0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日报

单元门禁窜线乱响,半年修不好;企业给注册地加个门牌号,竟要跨城跑证明……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为何屡屡卡在群众与职能部门之间,演变成“闹心”的拉锯战?在嘉峪关,一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题”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以制度创新回应民生之问:“小事难办”的症结究竟在哪?

“门禁响了,接起来却打不开单元门,还得跑下去一趟,一次两次可以,一周两周也能接受,可时间久了,就很麻烦。”

前不久,家住福民小区的峁鹏宇遇到了自家单元门禁窜线乱响的闹心事,让他郁闷不已。

“去年5月份,我先后向物业公司、‘12345’热线反映,相关公司也进行了维修。”峁鹏宇解释,但在解决过程中又遇到各种各样的“小困难”。

“相关部门也想着去解决问题,但门禁还是偶尔会窜线。”没承想,一个小小的单元门禁窜线乱响的问题,长达数月还是没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去年10月份,峁鹏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民网市长留言板诉说了被这件小事困扰的烦恼。

“5天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长达半年没解决的门禁窜线问题。”峁鹏宇高兴之余又无奈地说,“这种小事都得向市长反映,才能彻底解决,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我想要解决问题的方式。”

门禁损坏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琐碎小事”,物业、维修公司多方介入却很难闭环,陷入“自证式困局”。为何“小问题”会成“大麻烦”?群众会有“事情无人管”的误解?

2月14日,在全市解决群众身边“小事难办”问题、提升群众诉求办理质效工作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凯在讲话中指出,一些部门和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老是觉得群众诉求这不合理、那不合理,群众的事情这不能办那不能办,关键在于为民情怀的缺失,造成了“视而不见”的认知错位、“推诿扯皮”的责任错位、“大水漫灌”的方法错位,导致群众的“小事”被“小视”,“小事”变成“难事”,最后群众觉得寒心,一线干部觉得委屈,政府公信力也被侵蚀。

“就是给自家的房子注册地加个门牌号,在网上反复提交材料都被退回。”前不久,市民翟东丽在办理企业注册变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于是,翟东丽到市政务服务大厅,找相关工作人员问原因,寻办法。

“根据相关规定,需要提供经营性用房的安全证明或者房屋鉴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翟东丽赶紧咨询找鉴定机构,“嘉峪关没有相关鉴定机构,还得去兰州。”这又难住了翟东丽。

“给自家的房子注册地加个门牌号,我觉得是小事,没想到办理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面对事情的复杂,翟东丽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办理时,便在人民网给市长留言。没多久,就收到了相关单位的答复意见,“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进行会商,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依法依规提交了房屋安全鉴定合格证明,解决了企业在变更登记办理中的困难问题。”

“真心感谢政府为我们企业着想,免去了找鉴定机构自证房屋安全的事。”翟东丽提交房屋安全鉴定合格证明,成功办理注册地变更后称赞道,“企业无过错,不能让企业为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去买单,不能把事后的监管责任推给企业自证。”“政府相关部门能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不让我们自证安全的问题,值得点赞!”

“我专门批示后,事情很快就解决了。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群众办起来就是困难重重,我一批示第二天就给办好了?”刘凯在讲话中这样说,“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面对群众不是将心比心,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群众工作到底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刘凯强调,要从解决“小事难办”反思,始终做到“不对群众轻易说不”,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审慎包容”,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家事”,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干”,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情怀。

“通过一件件诉求的回应、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项项实事的办理,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群众工作不是‘修修补补’,真正以一件件暖民心的好事实事、一项项有温度的工作举措,让群众和企业真真切切感受到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和转变。”

“把涉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真正让一件件‘小确幸’汇聚成百姓的‘大幸福’。”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老百姓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的为民承诺,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