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2022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公示的公告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对市(州)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甘教明电〔2022〕85号)精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拟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上报《2022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现对《自评报告》予以公示。若对自评内容有异议或意见,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反映;如无异议或意见,将按程序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报送。
一、公示内容
《2022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
二、公示和受理反映时间
公示时间为11月28日至12月2日,共5个工作日。
受理时间为每天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
三、受理反映部门及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37-6224816
电子邮箱:jygjydd@163.com
通讯地址:嘉峪关市河口西路3号市教育局
邮政编码:735100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7日
2022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对市(州)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甘教明电〔2022〕85号)要求,嘉峪关市高度重视,对照评价重点,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学校76所,其中幼儿园48所(含民办园33所)、小学14所、独立初中5所、九年制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2所、中职学校3所、高职院校1所。在职教职工4454人,在校学生55815人。2022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8.59%,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81%,“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93.6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56%。
二、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一)紧盯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严格落实市委、政府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定期听取和研究教育工作,深入教育一线开展调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校园、进课堂。“领导干部上讲台”常态化,年内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分众分类开展宣讲174场次,覆盖师生2.6万人次。二是健全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16所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配齐建强团队组织干部队伍,稳步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2.以教材管理为基础,建设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履行教材使用及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教学用书目录”和“教辅材料目录”,实行“一科一辅”,落实课外读物进校园备案管理办法,严把校内课外读物质量关。二是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配齐配足专职教师,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是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深入开展第18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意识。
(二)紧盯教育改革,多措并举落实教育部署
1.以规范校外培训为切口,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发挥“双减”协调机制作用,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印发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做到监管有法可依。二是重新审核校外培训机构,通过注销、引导转型等方式全面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压减率100%。三是加大监管和违规办学查处力度,以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年内完成5轮次全覆盖专项排查。
2.以引领发展为方向,全面推进教育评价和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联席会议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二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推进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减负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全方位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三是出台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程等系列改革配套制度,全面启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配齐配强教育督导人员,全面优化督学责任区,提升督学挂牌督导服务质量。
3.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积极保障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进行。成立专项小组,理顺高中办学体制,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市第二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市第一中学运动场和篮球场改造项目以及3所高中新高考改革教学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分层组织教师轮训,聚焦名师引领和学科大教研,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引进智慧校园管理平台,规范“3+1+2”选课模式。多渠道宣传高考综合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紧盯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以普及普惠为基点,切实提高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落实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扩总量、调结构”并举,年内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持续开展年度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复核,近两年共奖补中央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624.62万元,积极引导幼儿园公益普惠办园方向。推动公办幼儿园编制外聘用教师薪酬改革试点,聘用制教师人均增资1468元/月,基本达到同等在编人员工资标准。
2.以优质均衡为抓手,全面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稳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同城待遇”,积极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步迈进,班额、生均面积等评估指标正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落实,校际间综合均衡差异系数始终保持在国定标准范围之内。
3.以“技能甘肃”为重点,奋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加快落实打造“技能甘肃”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增值赋能。年均开展各类就业岗位技能培训4万余人次、技能鉴定4000余人,推广现代学徒制,提高教学实效。中职学生生均拨款远高于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推动不同类型教育融通发展。
(四)紧盯优先发展,全力以赴强化教育保障
1.以战略保障为目标,优先增加教育发展投入。始终把教育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坚持按证收费、应收尽收,不存在超标准、超范围、该收不收等乱收费情况。2021年我市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2481.07元,超出1500元/生/年拨款标准。全力保障“双减”专项经费,2022年春季学期市级财政补助课后服务经费446万余元,有力保障了各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
2.以队伍建设为依托,着力夯实教育持续发展后劲。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我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无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现象。2021年义务教育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3831.52元。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为重点,持续开展教师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法规准则学习和警示教育,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缩减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精简文件会议,切实做好教师减负工作。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全年补充教师208名。
3.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紧抓信息化媒介建设,年内投入资金611万元,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全员培训,嘉酒两地密切联动发挥名师名校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和交流研讨活动,“三个课堂”应用持续深化。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落实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4.以校园安全为基石,全力构筑师生健康保护屏障。完善网格化管理常态机制,强化校园安全预警值守,实现了校园“专职保安配备、封闭化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报警器及视频监控配备”4个100%。持续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专项治理,及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依法治理“校闹”。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部门联动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安全维稳的工作合力。
5.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一体化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圆满承办甘肃省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学科课程,强化体教融合,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质测评,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特色,积极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小田地、大德育”主题活动,落实体育美育工作自评及年度报告制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办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我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36.42%,要完成50%的省定指标,还需要持续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等举措,新增1800余个公办幼儿园学位。今年秋季学期已通过“扩班增容、挖潜增效”等方式解决了新增的1300余名小学生的入学需求,明年秋季学期还需新增2100余个小学学位,部分城区中心区学校已无潜可挖,学生就近入学难度增大。如继续对现有学校进行扩班增容,势必导致“城区学校班额超标,各项生均指标普遍不足”,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是教师紧缺问题长期存在。我市学龄儿童持续增加,经初步摸底,2023年秋季学期还将新增小学生2100余人,需要提前储备教师110余名。今后3年将有300余名教师陆续到龄退休。实施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将出现紧缺,加之其他因素,教师短期缺额情况将比较明显。
三是高中教育内涵发展需综合施策。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高中学校将普遍存在专用教室、教学及辅助用房不足、“选课走班”教学保障能力较弱、特色办学方向不够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程度有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内涵发展。为保障高考改革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总结工作得失,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激发学校推动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拼搏进取精神。
四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仍需加强。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和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合署办学,受钢铁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投入不足,政府财政经费和国债资金不能注入,学院办学经费紧张,新校区办学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条件和省内同类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受城市体量影响,我市职业教育规模小、基础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供需不平衡,产教融合良性互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主要举措
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省第十四党代会精神和全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党建引领,聚焦“四个一流”,强化“两项保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改革中促发展,在担当中提质量,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教育高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定位、新任务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结合起来,将学习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着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持续推进清单重点任务落实,指导督促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修订完善议事决策制度,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建设一流教育环境。根据我市实际,认真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教育项目,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提升办学条件。有序抓好年度建设项目,特别是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实事办实、办好。今年年底前建成市南湖幼儿园、市五一街区幼儿园,近期计划开工配建2所公办幼儿园,2023年拟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市五一路小学和市迎宾路小学改扩建,新增1060个学位,适时启动市南湖中学建设项目,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三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进一步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教师数量充足。加快实施“三支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发展梯队。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教师活力。
四是深化一流教育科研。坚持“高质量立校、全学段育人”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中高考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重点改革事项。锚定“唤醒、点燃、领跑”培养目标,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各层级教研室和高中学校考试研究中心作用,持续开展学段融通、学科覆盖的“大教研”活动,以高质量教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引入一流教育资源。在继续推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保持整体发展水平全省领先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与西安铁一中和陕西师大附中等优质高中的沟通交流力度,广泛开展教学教研合作,助推我市高中继续提升教育质量。借助中核综合保障区项目,持续推进与中核四0四公司的沟通对接,力争清华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尽快落地我市,形成品牌聚集效应,助力我市打造河西走廊教育高地。
六是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实际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配套发展政策和措施,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办学经费,落实好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30%要求,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探索建立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双向交流与合作。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是强化校园安全保障。充分发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聚焦关键节点,加强指挥调度,突出政治、交通、消防、食品、危化品、网络、心理干预、溺水、校园欺凌、校园周边安全等工作重点,狠抓落实,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重特大安全事件、个人极端案(事)件、网上重大舆情事件。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作用,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共同营造全社会共管共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