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及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4-12-26 16: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甘肃”门户网站

2024年12月2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对有关政策作一解读。

一、出台背景

零基预算,是指年度预算编制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所有预算支出以零为基点,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式。财政部启动部门预算改革后,我省即引入零基预算方式,并在推进过程中逐步细化完善,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级部门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工作方案》,从省级层面入手,对如何运用“零基”方式编制预算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范,在全国属于较早出台有关政策的省份。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省零基预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预算安排的科学性、精准性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零基预算理念还不够深入、一些领域支出固化僵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出全面安排。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为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方式,着力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推动零基预算改革走深走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

二、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主要有4个方面特点:

(一)纵深推进,扩大改革覆盖面。将零基预算改革从省级扩大至全省范围,在做好省级改革实施的同时,指导市县扎实推进改革落实,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加快构建分类施策、科学精准,保主保重、注重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做到“以零为基、以事定钱、以效促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升各级预算管理水平,切实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二)加大统筹,强化资金聚合力。一方面,推进跨部门资金整合,对方向相同、目标相近的,由一个主管部门牵头管理,按照“牵头+配合”的工作模式,聚焦省委省政府重点任务,科学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提高资金安排集中度。另一方面,将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全部纳入预算,允许部门在所属单位之间合理调配使用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优先使用非财政拨款和货币性资金安排各类支出,腾挪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保障等亟待支持的领域。

(三)分类施策,提高预算精准度。将项目支出分为保障运转、社会事业、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和特定事项5种类型,明确每一类资金测算依据和安排方式,为编制预算提供基本遵循和依据。除按人员、标准测算安排的支出外,对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和特定事项类中按项目法管理分配的资金,采取竞争评审等方式,提前确定下一年度实施的项目,确保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

(四)健全制度,增强改革有效性。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配套制度和重要支撑,同步推进、有序衔接。同时,强化财承评估、支出标准和绩效结果实质性应用,在保障“三保”、重点民生等刚性支出的基础上,结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统筹安排项目支出,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财政持续平稳运行。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为总体要求、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深化项目支出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管理、加大资金资产资源统筹和突出预算绩效管理6个部分,重点内容有:

(一)基本支出方面。坚持分类分档、定员定额管理,所有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按编制内实有人数、经批准的实有资产数量、对应的类档标准测算安排。类档标准,根据国家工资福利政策、单位履职基本需求、运行成本、财力状况等因素适时调整。

(二)项目支出方面。在细化项目分类的基础上,着重从4个方面加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是加强项目储备。围绕重大政策、行业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常态化开展项目储备,夯实部门项目库。二是合理申报预算。确定项目优先次序,择优筛选项目。严禁超出实际需求申报预算。三是科学安排支出。项目资金不以上年预算安排为基数,以零为基点,按照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重新测算安排。四是完善清理机制。及时清理退出政策已到期、目标已完成、绩效评价结果较差或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项目,优化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管理分散的项目。

(三)严格预算方面。一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按照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有关要求,能省则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二是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进一步清理规范财政支出挂钩事项。三是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四是加快构建支出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支出标准在零基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四)加大统筹方面。一是强化跨部门资金统筹。对目标相近、内容类同的,由一个主管部门牵头管理,按照“牵头+配合”的工作模式,聚力同一目标,化“零钱”为“整钱”,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强化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统筹。部门支出优先使用非财政拨款和货币性资金,能满足支出需求的,不得申请新增财政拨款;三是强化存量资金统筹。落实定期和不定期清理制度,加大各类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四是强化资产资源统筹。充分运用“财政+国资”模式,加大国有资产资源清理盘活力度,促进资产管理与价值实现相互联动。

(五)绩效管理方面。一是构建绩效指标体系,按照“政策-投入-管理-执行-产出-效益”路径,对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构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二是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对部门出台的重大支出政策和新增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情况作为申报预算的必要条件;三是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绩效结果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