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发新”气势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产业的先进和落后,不能简单地以产业出现的时间顺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产生、发展和演进,都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结构需求等息息相关,应秉持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可见,传统产业的后劲乏力,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落后产业,就应该快速退出历史舞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成分集中表现在产能和工艺上。因此,加快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才是我们最应关注和倍加重视的。
历史地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变革的动力,从来都是与技术迭代升级相因相生的。新代替旧,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性特征。但新旧产业之间依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鲜明的楚河汉界。在现阶段,传统产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依然不容小觑,甚至直接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应当认识到,传统产业经过破旧立新、浴火重塑之后,不仅可以实现“老树发新芽”,还可以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坚实支撑。所以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让传统产业摆脱固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和不可持续,推动产业在生产力发展路径上实现质的变化。
当然,实现生产力发展路径上的根本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固然是最佳路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原则,善于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破旧立新中寻求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加注重新技术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可以说,传统产业的吐故纳新、蝶变升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产业的焕新勃发是需要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发力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突破资源、劳动、资金等要素资源占比较高的瓶颈制约,在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产品同构化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在我国,限于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的千差万别,推动传统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只有这样,传统产业质变的根基才会更稳、发展底气也才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