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嘉峪关社区治理新路子——我市高标准推进“五治融合”建设“五好社区”

发布日期:2022-09-20 10:5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日报

开栏语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直接窗口,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部署,先试先行,创新培育“雄关善治·五治融合”社区治理品牌,推进“五治融合”建设“五好社区”,开创了“全新社区治理模式”。即日起,本报开设“雄关善治·五治融合”专栏,充分报道社区在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创新经验做法,展现基层工作者在新时代改革创新中,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富于创造,敢于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治理是一切治理体系的基础。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老百姓是愁容还是笑脸。

就像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样,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地域不同、市情不一,谋求的路径、实施的策略也应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新技术加速迭代的趋势、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挑战,怎么夯实基层这个基础,嘉峪关立足市情实际、深入探索实践、积极主动作为,启动了社区治理改革三年行动。

改革,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革除、创新,在变中求新、求破、求胜。改革一切都要从问题改起、尊重规律、讲求效果。这一点,嘉峪关再清楚不过。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实践的归宿。基层治理的成色,从根上讲,也是实践突破的问题。

针对省内外有关地区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行政有效、治理低效”等突出问题,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部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验,提出了“以重塑社区公共性为目标,以强化制度供给为重点”的社区治理改革三年行动纲略。

按照行动纲略的指引,我市科学设“目”,明确了“一年筑基、两年突破、三年提质”的总体思路,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系统化治理、社会化治理、专业化治理和智慧化治理,着力培育“雄关善治·五治融合”社区治理品牌。

同时,按照调解矛盾不过夜、服务保障不打烊、办理事项不出门的治理目标,我市高标准推进“五治融合”、建设“五好社区”,不断从实践中检验策略路径的成色和效果,奋力开创“全新社区治理模式”。

实施政治引领行动,建设组织群众的同心社区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在党的领导。这是社区治理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与魂,更是各项策略和任务高效落地、圆满完成的基础和保障。

加强政治领导,让改革有了主心骨,但关键还得有明确的方向、实在的措施,这样推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我市及时出台《嘉峪关市社区治理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5个方面22项创新事项47项改革任务的推进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

试水破冰,是齐头并进还是优者先行探路打头阵,直接决定着改革能否少走弯路,最大程度减少试错成本。在社区治理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市选取了2个社区开展社区治理改革试点,为确保社区治理改革三年行动符合社区发展、满足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找到了引领的先锋和旗帜。

社区治理的关键是什么?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如何体现?关键就是靠党组织的加强和延伸、创新。

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组织覆盖面,社区治理的根基就不会牢靠。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市统筹管理辖区内各党组织,吸纳“两新”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建立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建指导员制度,每个社区选派1名党建指导员;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快递物流外卖行业党委,打造一批“红色物业”品牌,组织覆盖面的广泛性持续彰显。

高效配置资源是改革效力作用发挥的重要一环。没有宏观资源的高效调配、多种机制的整合构建,改革的上下经络、左右联结就很难顺畅自如。

引领资源整合,我市着力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实行重大问题“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方法,小微问题“居民下单、社区发单、单位接单、联合评单”“四单”模式,优化“互联共转”行动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制度,构建党员联管、区域联抓、资源联用、事务联商、活动联办、服务联动、难题联破“七联”机制,最大限度凝聚治理合力、推动落实见效。

审慎把握好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整体承受能力原则,让服务人员更轻松,办事人员更舒心是衡量改革成效的一把标尺。其中,推进赋能减负尤为群众所关切。在推进社区治理改革伊始,我市就严格落实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和审查备案制度,印发了《社区下沉事项目录清单》《社区挂牌清单》,将200余项下沉事项和70余块挂牌清理精简为97项和27块,全力提升社区服务质效。

实施法治保障行动,建设温暖群众的和谐社区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治理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一个社区,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在我市社区治理改革的进程中,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环节。以此为突破点,社区治理改革的思路才会更加明确、理念也才会更加清晰。

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我市通过开展物业管理条例立法,打造“律师进社区”“城市低保户、残疾户、退役军人家庭法律顾问”升级版,完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工作室,顺利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社区治理改革蹄疾而步稳地向前行搭建起了更牢固的框架、更规范的轨道。

在这个框架和轨道的指引下,怎么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我市给出了法治护航的条条索引。

创新性规范网格管理,打造集“红心党建、蓝盾平安、绿色健康、橙香幸福”于一体的综合网格;按300户或1000人标准,对社区网格进行调整优化,新增网格30个;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

从网格化管理到平安社区打造,再到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每一个环节都是社区治理改革系统中的重要变量,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波动都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

由是观之,发挥好法治护航平安的重要作用,便是在更好地维护变动中的社会基本秩序。可以说,法治就是中流之砥柱,不可或缺,不可忽视。

那么怎么打造平安社区?我市给出的答案是:推进城市社区“一区一警两辅”,实行弹性坐班制,每周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3天;社区警务室主任兼任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社区综治中心主任、兼职政法委员实现专人专责,配备3-5名综治专干,把法治力量深深根植群众身边。

怎么化解矛盾纠纷?我市给出的路径是: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构建线上化解纠纷工作机制,实现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分流、在线调解、在线确认和跟踪问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嘉峪关市心理健康人才库,吸纳医疗、教育、政法、民政、工青妇等群团社会组织,组成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服务队伍,为青少年和群众提供心理咨询疏导和救助。

实施德治润化行动,建设教育群众的文明社区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任何一种主流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文明社区的建设很可能就会变成浮泛的口号。

推进社区治理改革,思想道德建设尤需常抓常建。向榜样看齐,争当时代先锋。我市积极拓展“德润雄关”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选树“雄关好人”“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深入实施“星星之火·爱心接送”等差异化志愿服务。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了血缘的限制,构建起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建设文明社区关键在于建设共有的精神共同体,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认知认同、凝聚人心力量、厚植向心动能。

以群众性文化活动,密切你我亲情友情,我市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标准化社区书房全覆盖,制定“8小时外社区文体娱乐设施开放计划”和“错时服务计划”,高标准打造8家社区文化集市,共同打造道德讲堂、家长学校、青少年之家等文化阵地。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我市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社区,推动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增补便民服务设施,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服务水平,每年开展2次背街小巷、私搭乱建、违规占道、非法小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至社区各个角落。

实施自治强基行动,建设凝聚群众的民主社区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重建和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离不开社区自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自治既是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手段,也是社区治理的过程和途径。

可以说,社区一旦搭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自治机制,不但有利于社区在共同事务上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利于真切地反映全体社区群众的共同意愿。

从权责清单边界厘清入手,我市首先从完善社区自治事项入手,制定《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事项清单》《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居民委员会工作负面事项清单》,全面提高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当然,加强社区自治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资源的高效介入和配置,为实现社区治理标准化建设,我市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配置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每个社区办公经费不低于20万元。每个街道确定1名优秀社区党委书记兼任街道“大工委”委员,对优秀且符合公务员调任条件的社区党委书记优先调任。同时提出每年开展1次社区互评互查互学,每年举办1次社区发展论坛,推动社区之间查漏补缺、互促互进。

如果说政府资源的高效介入和配置,是为了完善和拓展组织架构的布设,那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就是社区服务格局重塑的重要方法论。

在政府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我市支持供销社在农贸市场、生活超市、居民小区建立网点,参与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实现应急处置与日常保障的有机结合;完善停车场(位)、电梯、快件寄递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每年至少开展社区微更新项目10个;建立由市级综合医院牵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疗联合体。

在完善社会调节服务保障民生事业上,我市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出台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项目的长效措施,每年新增3个以上服务项目纳入购买清单;培育10家以上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事项,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改革工作。

作为一种推进社会治理的政治实践,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完善自治载体建设,健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其落脚点还是要聚焦到民主社区的夯基固本之上。在实践中,我市深入推进居民议事厅建设,打造议事特色品牌9家,每季度召开协商议事会议不少于1次,在居民委员会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制定无物业小区提供基本物业服务办法、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持续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

实施智治提效行动,建设服务群众的幸福社区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供更多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区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效能升级、提升治理成色的一把利器,它能够让更多居民群众享受到数字化建设带来的福音。

在社区治理改革中,我市加快数字技术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建设智慧社区云平台、智慧社区综合运用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对接数字政府,涵盖智慧党建、智慧网格、智慧养老、便民服务等功能,全力提升系统一体化水平,推动服务治理数字化智能化。

聚焦民生重点关注领域,我市全面提高服务便民化水平,强化“一门式”社区服务模式,配套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设施,推进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社区全覆盖。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和行为习惯,推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为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我市以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发力点,加快智慧小区建设,开发居民通微信小程序应用,完善门禁、监控等技防手段,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推进社区治理实现新变革、新跨越,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注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条件因地制宜,以变革之术推开治理之门,奋发作为、敢试敢闯,积小胜为大胜。始终坚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市推进社区治理改革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