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10-18 10: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嘉政办发〔202358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嘉峪关市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郊区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在嘉各单位:

《嘉峪关市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822

(此件公开发布)

 

嘉峪关市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度重视耕地质量提升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耕地概况

嘉峪关市2021年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总面积为7899.21公顷(11.848815万亩),全部为水浇地。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等国家标准,嘉峪关市2021年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六等,平均等级为3.36等。一等地耕地面积486.08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15%,主要分布在文殊镇;二等地耕地面积2049.7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95%,主要分布在文殊镇、峪泉镇、新城镇;三等地耕地面积664.64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41%,主要分布在新城镇;四等地耕地面积3522.92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4.60%,主要分布在新城镇、文殊镇、峪泉镇;五等地耕地面积1163.9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4.73%,主要分布在新城镇、峪泉镇;六等地耕地面积11.9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15%,主要分布在新城镇。

(二)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嘉峪关市把耕地保护作为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推动耕地质量不断提升,耕地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1.全市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集成一批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盐碱改良等高效适用技术模式,确保高标准农田等重点区域技术措施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稳升不降。以嘉峪关市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总面积(7899.21公顷)为基准评价,全市2020年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38等,耕地质量逐年稳定提升。

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5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累计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40个,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定位监测体系。

3.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有效加强。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加强田间排灌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底,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40.61%,农药利用率4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6.7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51%,废旧农膜回收率80.4%,尾菜处理利用率45.8%

4.耕地数量落实严格管控。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控,以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为重点,实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管得严、守得牢。全面完成全市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面积分别稳定在7.27万亩和5.9万亩以上的控制目标。

5.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日趋完善。按照《甘肃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办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健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
  (三)发展机遇

1.法律法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和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加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有关条款;国务院连续作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等重大决策部署,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2.优势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嘉峪关市立足多样性资源基础,作出打造甘味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3.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纳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改善产地环境,保护利用耕地资源,为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厚植发展潜力。

4.优质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亟需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四)面临挑战

1.耕地质量需持续提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不高,部分耕地土壤盐碱化较重、地力瘠薄,落差较大,地块建设成本较高,优质耕地资源有限。

2.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总体不高。耕地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较大,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日益趋紧,耕地用养结合不够紧密,耕地土壤和农田生态功能退化,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还需要逐步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3.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衔接不畅,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评价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4.耕地质量监测能力需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管护体系不够完善,耕地质量监管人员、设备和监测能力不足,耕地质量提升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5.生产经营主体耕地保护意识欠缺。随着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大面积的耕地流转已成趋势。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但也出现了土地租赁时间短,租赁主体更换较快的现象,导致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不受重视,产生掠夺性耕种生产行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农业持续增产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等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加强耕地数量保护、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培肥改良盐碱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为工作重点,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统筹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推行绿色生产,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耕地。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按照耕地类型分布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综合高效措施,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推广适用技术模式,有序推进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

——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镇、村为单位,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划分区块,按照集中投入、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等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打造好样板区、示范带动区、规模区。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格局。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市耕地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耕地质量提升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耕地质量提升体系和工作机制更

加完善和耕地综合效益、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的新格局。

——耕地质量等级稳中有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技术措施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1

——高标准农田面积持续扩大。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2.2万亩,改造提升面积2.8万亩。

——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农业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3%

——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优化耕地质量监测布局,做好年度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耕地质量监测点五年累计达到50个以上。

(四)区域重点

一至三等耕地面积3200.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0.52%,主要分布在文殊镇、新城镇。土壤类型主要以灌淤土为主,耕层质地主要为中壤、轻壤,灌排能力良好。耕地基础质量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

四至六等耕地面积4698.7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9.48%,主要分布在新城镇、峪泉镇。土壤类型主要为灌淤土、草甸土、风沙土,耕层质地主要为中壤、砂壤。耕地基础质量相对较差较低,障碍因素较明显,应加大培肥措施综合应用,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专栏1  嘉峪关市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单位)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耕地质量

1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万亩)

10

11

约束性

2

耕地质量等级(等)

3.38

3.28

约束性

3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5

7.2

约束性

资源利用

4

化肥利用率(%

40.61

43

约束性

5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87.51

88

约束性

6

尾菜处理利用率(%

45.8

53

约束性

农业面源污染

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6.71

89

约束性

8

废旧农膜回收率

80.4

85

约束性

监测调查

9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个)

1

1

约束性

10

普通耕地质量监测点(个)

9

11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耕地数量保护
  1.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杜绝占优补劣问题,确保完成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和引导,坚决遏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监督检查机制。
  3.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察。全面加大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特别是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盗挖耕地土壤等行为。严格执行建设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剥离土壤优先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生态修复等项目,其次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生活,剩余土壤可用于人居环境绿化。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蔬菜、制种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制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标准规范,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

2.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深松(翻)整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豆粮复合种植等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开展绿色技术集成和绿色投入品应用,推广适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3.推动绿色农田建设。在适宜地区有序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蚀。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态沟渠、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4.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蔬菜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集成推广高效实用技术,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三)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明确农药化肥禁售限售清单并建立销售使用台账。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2.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农业全面绿色化发展,鼓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绿色化生产。在粮食主产区和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替减化肥、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绿色防控等措施,示范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不断改进施肥用药结构和方式。

3.抓好农业节水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艺节水,推广水肥一体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土壤增碳技术和有机肥生产应用,有序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

1.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坚持分类分区治理,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技术,重点在盐碱严重区域集成推广施用土壤调理剂、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碱作物等技术模式,逐步改造治理盐碱耕地和退化耕地。

2.推行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前提下,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

1.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依据《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 1119),统筹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种植作物、项目实施等因素,持续完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按时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2.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按照1万亩1个采样单元的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要求,以土种为基本单元,动态调整耕地质量调查样点,并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等技术标准,及时对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开展实地取样化验,评价并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按年度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数据更新工作。

(六)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已摸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做好土壤三普工作,实施耕地的“全面体检”。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1.推行化肥减量增效。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强化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以有机肥替减化肥。到2025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3%,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节约农药使用。完善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提升重大病虫害预警防控能力。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推广精准施药、规范用药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3.节约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率,提高田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建设农田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
    4.强化农药农膜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处理,推广使用大包装农药和标准厚度地膜,从源头保障可回收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

四、技术路径

为解决好基础设施薄弱、土壤瘠薄退化、耕地碎片化、基础地力下降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建管并重、提质增效、改良培肥、生态保育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成推广建、管、效、绿、改、培、保、养八个方面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路径,切实抓好分区分类综合保护治理。

: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完善田间灌排和生态防护工程,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监测管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评价,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管护机制,强化长期跟踪监测,确保建设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提高肥药利用效率。

绿:绿色种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优化耕作制度,融合农机农艺,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潜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基础地力。

“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保”:保水保肥。在适宜区域推行深松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保肥能力。

:轮作休耕。加大粮豆间套作、稻菜轮作、固氮肥田、绿肥种植规模,实现耕地用养结合,促进作物均衡增产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重点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新建项目区耕地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改造提升项目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已建高标准农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造提升。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改造提升2.8万亩。

(二)基础地力提升工程

采取增施有机肥、绿肥翻压还田、深翻耕、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措施,提倡大力施用有机肥,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绿肥种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整优化土壤碳氮比,优化土壤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和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能力。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技术措施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1

(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突出粮食、蔬菜生产,以井水灌区和中小水库周边区域为重点,统筹推进田间渠系、末端设施配套、水资源调配和节水设施配套,同时综合集成工程、农艺、信息等技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到2025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

(四)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在粮食、蔬菜重点生产区域,集成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专业化、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运行机制。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

(五)退化耕地治理工程

以新城镇轻中度盐碱耕地为重点,采取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等综合改良措施,降低盐碱含量和危害,达到排盐、隔盐、抑盐目的。轻度盐碱地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抑制盐害发生,做到有盐无害;中度盐碱地采取冬泡地+挖沟排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高效农田节水+种植耐盐碱作物+深松耕技术,降低土壤含盐量;重度盐碱地采取冬泡地+暗管排碱+铺沙压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深松耕技术,降低土壤含盐量。到2025年,治理改良盐碱耕地0.2万亩,项目区盐碱耕地含盐量小于0.3%

专栏2 嘉峪关市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

工程名称

实施内容

重点实施区域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紧盯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排灌、机耕道路、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改造提升2.8万亩。

全市

基础地力提升

工程

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绿肥翻压还田、深翻耕、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措施。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技术措施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1

全市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突出粮食、蔬菜生产,以井水灌区和中小水库周边区域为重点,综合集成工程、农艺、信息等技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到2025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

全市

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在粮食、蔬菜重点生产区域,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

全市

退化耕地治理工程

采取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等综合改良措施,降低盐碱含量和危害,达到排盐、隔盐、抑盐目的。到2025年,治理改良盐碱耕地0.2万亩,项目区盐碱耕地含盐量小于0.3%

新城镇

六、环境影响分析

(一)环境影响

《规划》涉及农田土地平整,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必要基础设施,肥药减量和增施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等内容,主要目标是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模式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规划》实施有利于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影响环境的潜在不利因素主要有:农田道路水渠等设施建设期,工程占地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施用不当,畜禽粪污转运处置期间,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规划实施对环境总体影响较小,并在可控范围内。

(二)应对措施

一是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认真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积极开展农药化肥使用、畜禽粪污利用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保障耕地、环境和农作物安全。三是科学设置农业废弃物处置地点,重点推广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降低恶臭气体等不良影响。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机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改、财政、农业、水务等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建立耕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 

(二)落实政策支持

统筹各类项目实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耕地质量提升稳定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推广应用绿色生产和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重点强化市镇两级工作力量,加强专业化技术队伍培养。

(三)加大科技支撑

组织科技科研与推广单位协作攻关,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研发。开展耕地质量监测、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等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科技示范基地,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快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新技术。通过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民技能。

(四)严格监督考评

将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等考核事项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范围,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制定问责问效、监督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办法和严格的奖惩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跟踪建设成效,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五)加大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宣传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耕地质量提升的好技术、好典型、好经验,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社会公众认知,营造合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8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