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04-02 11: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嘉政办发〔20181  

    

    

    

各区,市政府各部门,在嘉各单位:  

  《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13  

  (此件公开发布)  

    

  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嘉峪关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甘政办发〔201238号)、《甘肃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甘办发〔201537号)、《甘肃省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甘政办发〔2016136号)以及《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嘉政发〔201667号)、嘉峪关《关于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强市的实施办法》(嘉政发〔201236号)、《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嘉办发〔201612号)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省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相继开放了雄关广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博物馆、嘉峪关大剧院、东湖明珠气象塔等地标性文化设施;新建了自助图书馆6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个、城市社区书屋23个,电子阅报栏10个;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拓展,峪泉、文殊、新城三镇进一步新、扩建成农家书屋”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7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13个;文殊、河口、草营、野麻湾4个行政村建成一台两廊三亭四榜标准化农村文化大院。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基本形成市、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公共文化系列活动有序推广  

  “十二五期间,嘉峪关市积极组织开展、推广了众多文化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雄关大舞台雄关大展厅雄关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同享读书之乐·共建书香雄关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文化三下乡非遗进农村文化惠民月墨香溢清远·丹青映重阳送文化进社区、丝路墨韵·彩绘雄关嘉峪关市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及文化五进系列活动;低收入家庭免费培训民俗雄关非物质文化展演古韵雄关——首届魏晋墓砖壁画复制美丽雄关美术创作等活动,亲民惠民的文化系列活动有序推广,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启动了文化精准扶贫——志愿者入村工程,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询长效机制,推出菜单式文化服务,选拔文化志愿者、艺术督导赴全市17个行政村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教、学、帮、带等各种便民服务活动;整合村镇群众文艺队伍,成立民间非企业单位,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展演,形成了以野麻湾村地蹦子表演队省级非物质文物遗产的表演和传承为品牌、团结村文化宣传队民间自乐活动为特色、黄草营村居民自乐班原创曲艺表演为亮点的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活动格局,嘉峪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逐步强化  

  “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进一步推进雄关大舞台雄关大展厅雄关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其中,雄关大舞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服务百姓为基本原则,零门槛、零费用、零距离参与,容纳嘉峪关市全体城乡居民及周边广大人民群众,表演形式不限,设置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评选周冠军、月冠军和年底总冠军,是城乡群众重要的自我展示平台,极大地活跃了嘉峪关市城乡文化,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群众文化活动潜质。雄关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强化,使得嘉峪关市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知名度日益提升,成为了甘肃及周边地区重要的文化坐标  

  (五)文化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文化功能驱动作用日益强化,文化事业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托乡村舞台建成的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展示厅和陈列销售中心,为农、旅及相关产品的规模化销售,奠定了基础;以文化节会为平台,举办的油桃采摘节、西瓜文化节、各类科技培训讲座等,形成了一批文化高峰领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融合不断深入,使得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素质的有效平台。  

  (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嘉峪关市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20.3亿元,其中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投资3.7亿元,主要包括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三大项目,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3.5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嘉峪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全面提升了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带动全市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较低  

  嘉峪关市文化传播途径仍以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水平和传播能力有待增强;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社会文化阵地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还不均衡,导致重要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都较低,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传统文化价值利用不足  

  嘉峪关市长城文化、丝路文化、魏晋汉墓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尚未形成鲜明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产品,区域文化脉络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梳理与加强;嘉峪关市长城文化、魏晋汉墓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力度依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统筹整合区域多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增加其辐射带动效应。  

  (三)文化事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省、市级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程度较低;文化经营活动、文化项目经营等以文养文的资金多渠道筹划方式很少,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力度较弱,有待进一步拓宽资金融通方式和渠道,为嘉峪关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  

  (四)社会参与程度有待加深  

  嘉峪关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渠道主要是参与政府购买;资本合作与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等方式较少;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多;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程度较低,有待加深。  

  (五)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完善  

  嘉峪关市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文化人才和懂得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文化人才;许多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景区景点和文化、旅游饭店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与旅游业培训和教育,文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名人效应尚未凸显,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六)文化体制改革有待加强  

  嘉峪关市文化部门政府职能的转变力度不够,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比较模糊;资金管理、绩效评估、考核奖励机制并不完善,文化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力度不高;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文化创新体系并未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有待加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紧紧围绕嘉峪关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目标任务,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嘉峪关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嘉峪关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全民共享作为第一目标,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嘉峪关市居民文化素养、科学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整体提升。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丰富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文化与商贸、旅游、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全民参与。建设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的文化建设管理和经营模式,大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努力形成多方共建、协力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文化管理单位由办文化管文化的转变。  

  ——坚持开放创新。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强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整理和开发,拓展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手段,有效提升文化影响力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全面实施文化强市为战略目标,十三五末,把嘉峪关市建设成为文化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繁荣、文明程度较高及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强的区域文化中心;同时,实现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更高,居民现代化的生活观念、消费方式更加先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群众文化等文化形态不断涌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从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事业发展示范地。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到十三五末,嘉峪关市文明社区覆盖面达到100%,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2.重点推进嘉峪关市文化艺术中心,包括文化馆、美术馆(含画院)、非遗保护中心、文艺展演展播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和效能化。到十三五末,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积极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依法科学地推进文化遗产的预防性、整体性和创意化保护。到十三五末,努力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体系。  

  4.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开拓文化艺术市场,展示文化艺术精品;构建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平台和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到十三五末,力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文化交流格局。  

  5.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引领广大文化工作者开拓创新。到十三五末,力争创造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地方性相统一的文化艺术精品。  

  6.十三五末,区级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市直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建成文化枢纽型组织,完善文化治理体系,激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形成完备的文化管理体制。  

  四、总体定位  

  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定位是:  

  长城最西端,人文嘉峪关  

  释义:  

  1.“长城最西端表示嘉峪关市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最重要区域,同时也表明嘉峪关市的长城文化方位,与位于长城文化东端的山海关遥相呼应。  

  2.“长城最西端表明了嘉峪关市的地理方位,是位于中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3.“长城最西端表明了嘉峪关市的旅游方位,表示嘉峪关市的旅游文化基础是中国长城文化。  

  4.“人文嘉峪关表明嘉峪关市的基本文化特质是人文的和以人为本的。  

  5.“人文嘉峪关表明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6.“人文嘉峪关表明作为钢城嘉峪关市的柔性的一面,表明嘉峪关市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共生性和发展的一致性,是一个刚柔相济的城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嘉峪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嘉峪关市特色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  

专栏1:基础设施标准化工程  

1、支持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乡村文化大院”工程建设,推进“乡村舞台”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及“农家书屋”更新改造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2、抓好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建设。建设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博览中心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改造升级嘉峪关广播电视台大演播室;扩大从事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地,优化公园广场的利用等。  

3、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下乡和进社区力度;加强村组的自乐班培育与建设。  

4、提供更现代、更广泛的文化服务渠道。利用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定期放映电影;利用互联网提高电子资料库、网上图书馆的使用便捷度等。  

5、大规模新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主要包括新建青少年宫、四○四核军工展览馆、酒钢展览馆、民间博物馆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明确嘉峪关市现有的与所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水平,建立标准执行监测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均等化;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帮扶力度;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  

专栏2:公共文化暖心工程  

1、加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普查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专属文化通道。文化旅游景区、园区等向60岁以上的市民免费开放;文化演艺、文化会展等活动,60岁以上享受半价票优惠政策等。  

2、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实施网络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抵制低俗、黑恶文化等,为嘉峪关市未成年人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  

3、关注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加快嘉北、嘉东工业园区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让他们与城市孩子拥有相同的受教育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4、加强对残障人士的关怀照顾。文化设施、场所要考虑残障人士的特殊要求,为他们提供专属文化服务通道,可增加盲文书籍、有声阅读等特殊的文化用品,来满足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  

  (三)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社会化  

  加大嘉峪关市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创新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形成多方供给、有序竞争的良好格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所需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各类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和实力,推动文化产品供给社会化。  

专栏3:公共文化供给工程  

1、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企业、各级各类文化团体等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对象,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的共享。  

2、扩大社会组织和机构进驻社区开展文化服务的试点,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社会参与。  

3、运用政府支持、企业赞助及社会扶持等方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大力支持高雅文化的发展;实施市民能够低价看文艺演出,听音乐会等活动;开展针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的研学旅游及夏冬令营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统筹实施嘉峪关市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制定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确定项目实施方针和项目实施标准,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信息化服务网络,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在嘉峪关市率先实现共建共享、“一站式”服务。  

专栏4: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  

1、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升级版)”、“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网上非遗博物馆”、“群众文化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服务网络。  

2、推动公共数字化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通过“文化e网通”与嘉峪关公共文化对接,为居民提供服务预约、场馆预订、图书借阅、演艺欣赏、知识讲座,在线展览等服务,解决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3、推出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新媒体数字终端文化服务;建设多网多终端应用的自助手机APP服务端,方便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  

  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嘉峪关市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参与管理运营的模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网格管理,培育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推动基层群众参与、组织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积极性。  

专栏5: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工程  

1、提升乡镇公共文体服务队伍素质。每年对全市文化机构各类业务干部和村文化管理员、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全员培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2、科学合理利用和发挥“雄关大舞台”、“文化大院”的作用,加强专业人员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力争每年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产品,特别是适合农村群众观看的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民俗表演及民间视觉艺术作品等。  

  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完善社会文化工作机制  

  按照中央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要求,广泛吸纳社区单位参与,强化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功能,不断探索整合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完善嘉峪关市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  

  (二)推进文化事业法人治理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嘉峪关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体系,组建理事会,突出公益属性,加快推进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制定并出台相关单位年度报告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推进文化事业的法人治理。  

  (三)创新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机制  

  推广社区居民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总结推广由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共建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形成多元联动格局。  

  三、促进文化消费常态化  

  (一)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引导水平  

  认真了解分析居民多样化的心理和需求,把握当前和未来文化消费的发展方向,制定具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政策措施;发挥媒体在文化消费引导中的作用,可通过影视作品、图书、艺术品鉴赏、文化艺术讲座等手段,加强文化消费社会影响,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文化消费发展路径  

  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对文化发展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倒逼。嘉峪关市文化的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走精品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要走高端化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打通产业链,占据文化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从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三)推进全民阅读常态化  

  贯彻实施国家的全面阅读规划,深入推进嘉峪关市全民阅读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蓬勃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使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群众、兼顾重点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  

专栏6:全民阅读重大工程  

1、举办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办好各类读书节,读书季,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使阅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2、完善“书香之镇”、“书香社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机关”、“书香军营”等推荐机制,发挥典型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书香雄关e阅读”推广工程,实现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和全民阅读百网联盟。以全民阅读官方网站和全民阅读工作网站为平台和纽带,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共同向广大读者宣传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4、实施少年儿童阅读提升计划。加强对少儿书籍普查整理,为少年儿童营造健康积极地图书环境,及时更新完善少年儿童的图书种类,满足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需求。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报告中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栏7:弘扬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1、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加强文化自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泛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的挖掘和阐发。  

2、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3、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全面提升嘉峪关市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道德讲堂、“乡风文明大行动”,加强居民思想道德教育、礼仪形象教育,引导居民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精神文明;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嘉峪关市精神文化教育基地。  

专栏8:精神文明提升工程  

1、加强嘉峪关市礼仪形象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定期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最美老人”等评选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氛围。  

2、挖掘“嘉峪关精神”、“铁山精神”、“雄关精神”和“酒钢文化”元素等的内涵,将其融入书籍、报刊、电影等文化作品中,提升嘉峪关市民对自我文化的认同、认知和自豪感。  

3、开展“丝绸之路文明示范长廊”嘉峪关段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加大网络宣传、文艺宣传、阵地宣传和对外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文明嘉峪关。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文化资源汇聚优势,加大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用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支持嘉峪关市民间组织和民营文化机构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多元服务联盟,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共建共享。  

专栏9: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工程  

1、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事业单位为引领,文化企业为强力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市、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必须职责分明,相互配合,形成上通下达、均衡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结构。  

2、打造企业文化联盟,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将自身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推进送文化、送服务进园区、社区,推动资源、平台共享。  

3、培育民间文化力量,成立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借助文艺表演对伍、红白理事会、文明公约等载体发挥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功能,增加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  

4、开展文艺志愿者辅导行动,鼓励文艺领域的名家大师、专业人员加入,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专栏10:文化枢纽建设工程  

1、高标准建设嘉峪关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综合体,主要包括图书、健身、艺术教育、美术艺术品展览及演艺等多种功能,满足嘉峪关市未来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2、将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创作院等)打造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孵化基地等职能,引领和服务基层文化机构和文化类社会组织等。  

  (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建立健全嘉峪关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活动的居民诉求表达和评议制度,实现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资源、服务和需求的精准对接。  

专栏11:戏曲建设工程  

1、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  

2、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通过“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并实施优秀戏曲剧本孵化计划。  

3、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  

4、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戏曲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戏曲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等。  

  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  

  形成以政府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全面提升嘉峪关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  

  (一)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管理  

  制定嘉峪关市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规划,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推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健全嘉峪关市文物普查登记和安全管理,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坚持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抢救和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工业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教学)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推进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及经典旅游景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和传播,加大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分类归档,建成资源数据库;建立嘉峪关市省级非遗研究基地,重点支持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研究;设立非遗专题展厅和文化遗产进校园传习活动,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三)加大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公共惠民事业,进一步加大博物馆、民俗馆等的建设力度与开放力度;适时举办相关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宣传活动,鼓励居民参加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知识普及活动;鼓励企业组织员工进行文化遗产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  

专栏12: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实施嘉峪关关城的保护性修缮,实施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长城第一墩和新城魏晋墓群、关城东北长城的开发保护,建设长城博物馆展示长城文化,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和遗产监测中心。  

2、加强地域文化研究,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历史少数民族文化及戈壁创业文化为核心,成立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嘉峪关市历史文化内涵,编撰系列嘉峪关文化丛书。  

3、全面了解和掌握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健全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教学)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做好嘉峪关民间小调等四个省级和霸王鞭等五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保护工作,确立传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确传承人的评选认定程序,明确传承人的权力与义务,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场所,明确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传习人的制度或意见,同时,建立嘉峪关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专栏13: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  

1、成立嘉峪关市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大力投资建设国有博物馆,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举办博物馆,依托现有资源发展行业博物馆,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凭借历史文化打造“时代记忆博览馆”,把特色文化作为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布展的重点。  

2、应用实物展览、实景复原、现代媒介等多种手段,推出以嘉峪石砚、风雨雕、魏晋墓壁画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品展览,推出展示嘉峪关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优秀文化遗产展览等。  

3、推进重要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以嘉峪关关城为引领和示范,挖掘、整理、记录历史资源,搜集整理历史文化典籍,推进重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4、将VR技术引入“历史再现”,再现或者还原嘉峪关长城、魏晋汉墓等嘉峪关知名文化遗迹的历史图景;建设VR体验馆、VR影视等具有文化特质的高科技文化产品,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承。  

  七、扩大文化交流合作  

  (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重大交流活动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积极主动承接各种文化会议、文化设计比赛、文化艺术演出等活动,不断扩大嘉峪关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将已有品牌文化交流团体或项目做大做强,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嘉峪关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对外文化交流新品种,开拓对外文化交流新领域,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国际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后劲。  

  (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嘉峪关市优秀文化产品以商业的形式“走出去”,逐步增加对外文化贸易的比重,拓宽对外文化贸易的渠道;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重点打造1-2部国际一流水平的文化作品,使之成为嘉峪关市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把握“多出进好”的原则,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  

专栏14:文化交流共享工程  

1、与嘉峪关城市文化气质相似的国外城市,建立友好交往关系,加大跨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在国外举办嘉峪关文化周或长城文化海外行等品牌活动,推动嘉峪关文化“走出去”;积极主办或承办知名文化展览会、推介会,如“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展”、“丝路·长城中国嘉峪关国际摄影展”等活动。  

3、制订扶持文化出口优惠政策,大力拓展文化企业海外市场,促进文化贸易,重点打造1-2部对外文艺精品,推进文化艺术产品的输出;利用嘉峪关大剧院、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每年引进5个以上国内或省内一流水准的文艺演出或展览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4、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交流,通过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汇演等形式,加强合作交流。  

  八、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  

  落实政府支持和发展文化艺术创作的经费政策,组织嘉峪关市群众文化艺术创作骨干、社区文化干部和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骨干开展文化艺术创作研讨、采风,培育创作团队,扶持特色创作,奖励优秀作品;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成果丰硕的文艺人才;市文化馆、文体中心、社区文化室常态化举办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展示活动,形成作品由创作到展示的良性循环  

专栏15:文艺精品工程  

1、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建成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并以此为中心,完善文艺创作组织。  

2、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为载体,结合嘉峪关地域文化,加大对历史题材、嘉峪关市文化社会发展题材,地方特色题材等原创文艺作品的生产、传播与支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在全省甚至全国有着重大影响力的2-3部文学作品,打造1部影视、动漫作品,一批美术作品。  

3、开展提升嘉峪关知名度的文艺精品活动,如百名著名诗人写雄关、著名作家看雄关,“情满雄关”、“魅力嘉峪关”精品佳作展示交流活动等。  

4、设立综合性文艺奖项“雄关文艺奖”,表彰奖励优秀作品和为文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专栏16:文艺人才培养工程  

1、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艺团队积极分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育美术大师、砚石大家、魏晋砖画开发保护人才和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等嘉峪关特色文化名家。  

2、健全文化艺术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创业创新人才,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领军人物,提高整体文化艺术人才素质。  

3、加强对青年文艺创作团体与个人的培养,强化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类的队伍建设。  

  九、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调整市场布局、优化市场结构,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配备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效能。  

  (一)建立繁荣有序、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布局体系  

  进一步改善嘉峪关市文化投资环境,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开发大众性文化产品,构建多层次文化管理市场体系;引导文化市场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资金投入和以经营推动消费为主向消费推动经营、经营促进发展为主转变,城乡并重发展;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文化市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加强新兴市场和传播载体的建设,鼓励开发、引进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文化市场形态和项目等。  

  (二)探索创新务实、科学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职能,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嘉峪关市文化经营单位的信用评估制度,增加人员编制,建设技术监管平台,实行科技管理,增强市场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力争实现从注重事前静态审批向注重事中和事后动态监管转变,从注重市场主体、产品和服务准入向注重市场交易机制和规范建设转变,从注重刚性管制方式向寓监管于服务的刚柔相济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向人工巡查与技术监管相结合转变,把文化市场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十、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建设  

  坚持生态立市,推动绿色惠民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实现“景城一体化”发展。  

  (一)优化城市文化风貌  

  依托讨赖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引河入城,以水文化、水景观为主题,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扩大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实施草湖湿地生态修复、讨赖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  

专栏17:“景城一体化”绿化建设工程  

1、加快南湖文化生态园建设,完善商业街、园区道路铺设、绿化和亮化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以讨赖河、东湖和南湖为依托,建设“两湖一河”园林景观等生态标志性工程,打造生态景观特色鲜明的活水靓城、生态绿城。到2025年逐步建立生态保护圈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使嘉峪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加强小区庭院、企事业单位、公共空间园林绿化,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营建更多生态文化景观,让良好生态文化和绿色环境成为嘉峪关市的亮丽名片。  

  (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在嘉峪关城市建设中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结合城市的人文风情特征,应着力体现嘉峪关市文化元素,突出城市个性,强化公众认知,培育和打造嘉峪关市特有的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   

专栏18: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工程  

1、认真研究城市历史,把握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相关因素,明确嘉峪关市的建设风格,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使嘉峪关市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体现嘉峪关市的文化气质。  

2、挖掘嘉峪关市文化特色,设计嘉峪关城市文化标识,城市Logo,党政机关在日常办公、公务活动、对外交流中带头使用,鼓励社会各界合理合法使用嘉峪关城市标识。  

3、在全市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标牌等基础设施上广泛、巧妙地使用城市文化标识,着重打造极具嘉峪关市鲜明特色的照明系统和照明设备,利用声光影技术,丰富嘉峪关夜晚的城市文化风貌。  

    

    保障措施  

    

  一、理念保障  

  在文化事业领域落实好市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拓展各级各类合作组织与联席制度的建立,深化部门间、层级间以及各界之间的跨界合作与跨界交流,推进文化资源的统筹共享与高效利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和各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在此格局下,牢固树立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基本导向的文化事业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公益性文化项目,打造精品化品牌;提高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健全文化生产要素体系,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动态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的考评体系、监测体系以及考评机制。  

  二、体制保障  

  (一)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受众之间的关系,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  

  (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制定《嘉峪关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意见》,成立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落实文化事业单位在人事、财务、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尝试推行签约制、外聘制、合同制、兼职制、义工制等一系列灵活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以岗定酬、绩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和工作实绩紧密结合,严格以实绩高低、贡献大小决定工资分配,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相关要求,推动嘉峪关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其功能定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管理。  

  三、政策保障  

  (一)财政政策  

  市财政部门在制定财政政策时要适当向文化建设倾斜,落实对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的扶持政策;依据嘉峪关市财政收支实际,保障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在财政投入方式上,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应逐步向社会文化组织和优秀民间艺人倾斜,对具有创意的优秀人才和创作进行先期投入,用以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建立符合文化艺术创作规律的优秀作品的评估资助体系;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项目资助等形式,提高和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  

  (二)土地政策  

  以《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依据,以方便群众文化生活为原则,确保文化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新建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地,相关设施和配套项目可全部或部分免交二类费用;另外,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用地开发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基层文化设施主要用于公益文化服务用途。  

  四、资金保障  

  (一)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建议整合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文化精品、艺术教育培训、体育竞技人才的培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节庆文体活动的举办、档案事业的发展等。专项资金可按以下渠道进行:一是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捐赠等;二是区域代表性企事业文化单位的贡献。制定《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  

  (二)拓展文化投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有效的文化事业投入机制。放宽社会资本的文化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事业领域;逐步理顺公共文化产品价格,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政府主导下,推进金融与中介组织相结合,搭建文化事业投融资平台。建议市政府采用委托生产、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五、人才保障  

  (一)建立文化人才分类数据库  

  依托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建立嘉峪关市文化人才分类数据库。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计,充分、系统地对区域特色文化传人、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和业余文化人才进行摸底、建档,按照专业、经验以及特长进行分类,并保持文化人才数据库的常态化更新,为民间文化人才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共、开放的展示平台。  

  (二)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制定并落实《嘉峪关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10名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50名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进修学习;探索成立嘉峪关市文化人才认定委员会或专家评审组,对经认定的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等,按照《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嘉发〔201716号)政策,享受相关待遇;设立“引才伯乐奖”,对成功引进甘肃省文化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和嘉峪关市文化事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每引进1人(团队)给予110万元奖励。  

  (三)建立人才激励评价机制  

  探索实行文化人才积分制,积分直接与奖金、津贴、补助、住房等待遇挂钩;设立文化人才荣誉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施奖励。建议每3年评选一次“嘉峪关市文化发展贡献奖”、“嘉峪关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每3年评选一次“基层先进文化单位”、“基层先进文化工作者”;针对文化领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评选一次,连续3年考核优秀或有突出贡献者一次性奖励1万元;被连续评为领军人才者,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停发次年津贴,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纳入领军人才评选。按照《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嘉发〔201716号)政策,享受相关待遇,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成果转化获取相应报酬,大胆探索并完善艺术、学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  

    

    

    

    

    

  附录一全市重点文化事业项目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概算  

建设进度  

1.   

嘉峪关市文化艺术中心(拟建项目)  

    该项目将是融合地域文化风情,应用现代高科技,突出人文魅力之城,彰显长城文化特色的嘉峪关市文化艺术中心。融展示、展演、科普、教育、娱乐休闲、音乐舞蹈、旅游观光、文化产业于一体的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馆、美术馆(含画院)、非遗保护中心、文艺展演展播中心四个主要场所。  

1.2亿  

2017-2019  

2.   

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拟建项目)  

    该项目计划建成3000平方米的彩绘大观展厅,真实反映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藏族族源、历代赞普等历史文化。该项目是用唐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绘制丝绸之路灿烂的史诗长卷,能够形象地体现出中国的大国精神与风貌,具有极大地文化政治意义,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是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和生动体现。      

4500万  

2017-2018  

3.   

嘉峪关市航空博物馆产业基地项目(拟建项目)  

建设“航空”为主,集航空展览、航空科技、航空文化及航空体验、娱乐、创意等于一体航空产业基地。我市与省体育局拟定在嘉峪关滑翔基地原有场地基础上修建航空博物馆一座、多功能综合楼一栋,飞行跑道延长拓宽,配套建设联络道及基地公共设施。规划占地15万平方米,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甘肃省航空运动龙头机构,全国航空飞行品牌基地。项目概算总投资1.2亿元,与省体育局合作建设。目前已甘肃省体育局航空运动学校完成初步方案及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1.2亿  

2017-2019  

4.   

魏晋民俗文化展览馆(拟建项目)  

该项目位于距市区18公里的新城乡,主要展示魏晋砖壁画墓发掘的古墓18座复原图以及出土的砖壁画七百余幅,包括农耕、采桑、畜牧、井饮、狩猎、屯垦营田、宴饮、奏乐、博弈、出行、营帐、车与、丝束等,以文物为依托,充分再现魏晋时期的民俗文化生活,作为我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为研究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风俗及农牧外交、气候等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  

1亿  

2019-2020  

5.   

嘉峪关黑山岩画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拟建项目)  

该项目计划投资5.4亿元,拟在悬壁长城景区和石关峡周边规划建设集黑山峡谷探险、黑山岩画探秘、大草滩水库观景、石关峡水道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计划建成黑山岩画博览馆、黑山艺术工坊、特色驿站、丝绸古道、军垦艺术田园等旅游设施。  

5.38亿  

2017-2019  

6.   

嘉峪关文化丛书(拟建项目)  

    该丛书主要介绍嘉峪关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嘉峪关的历史沿革及政治经济发展概况。《嘉峪关文化丛书》将是一部展现嘉峪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的鼎力之作。它的出版,必将对展示嘉峪关形象、弘扬嘉峪关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500万  

2017-2018  

7.   

民间博物馆区(拟建项目)  

    该项目以展示嘉峪关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企业文化、军工文化、生态文化等内涵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嘉峪关风雨雕、嘉峪石砚、魏晋墓壁画临摹画、驼绒画、竹丝画笔、丝路彩绘等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资源,将成为嘉峪关新的文化主体,并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覆盖面,有效补充公共文化的不足,也将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1亿  

2018-2020  

8.   

时代记忆博览馆(拟建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能够带着游客找回嘉峪关记忆的奇妙世界,将游客的记忆存入让记忆永恒的魔法盒子,使游客成为一个游走在时间与空间的“忆客”,穿梭在自己的记忆中,看到与我们相关的人们与相关的记忆。  

1亿  

2018-2020  

    

    

    

    

    

    

    

    

    

    

    

    

    

    

    

    

    

    

    

    

    

    

    

    

    

    

    

    

    

    

    

    

    

  附录二: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列表  

    

序号  

主要任务  

重大工程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标准化工程  

建设局  

文广新局、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国土局  

公共文化暖心工程  

文广新局  

财政局、文物局、体育局、旅游局、发改委  

公共文化供给工程  

文广新局  

财政局、工信委、建设局、文物局、体育局、旅游局  

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  

工信委  

文广新局、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工程  

文广新局  

工信委、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广新局  

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  

3.   

促进文化消费常态化  

全民阅读文化重大工程  

文广新局  

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  

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  

文广新局  

工信委、文物局、教育局、规划局、旅游局、法制办  

精神文明提升工程  

文广新局  

工信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法制办  

5.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工程  

文广新局  

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  

文化枢纽建设工程  

发改委  

文广新局、商务局、工信委、财政局、旅游局  

戏曲建设工程  

文广新局  

发改委、商务局、财政局、旅游局、人社局  

6.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文物局  

文广新局、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综合执法局  

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  

文物局  

文广新局、旅游局、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  

7.   

扩大文化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共享工程  

发改委  

文广新局、商务局、财政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8.   

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  

文艺精品工程  

文广新局  

旅游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文物局、体育局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文广新局、文物局、旅游局、  

组织部、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编办  

9.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市场监督管理局  

文广新局、文物局、旅游局、综合执法局、安监局  

10.   

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建设  

“景城一体化”绿化建设工程  

建设局  

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园林局、交通局、科技局、财政局、文广新局、旅游局  

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工程  

文广新局  

发改委、建设局、国土局、园林局、环保局、财政局、规划局、农林局、旅游局、工业园区  

    

    

    

    

    

    

    

    

    

    

    

    

    

    

    

    

  附录三:概念阐释  

  1.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从资本来源上看,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统一集中提供;从管理体制上看,文化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从调控方式上看,文化事业偏重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文化事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性。绝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等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和拨付日常经费进行管理的,理所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有。二是社会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社会公有并且共享。三是社会公用性。主要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2.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3.形象识别系统CISCI是英文City Identity的缩写,有些文献中也称CIS,是英文City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直译为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形象设计。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 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方面所构成。CI是指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4.“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5.“宽带中国”战略20138月,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将宽带网络作为全面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的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部署了到2020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  

  6.“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是指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9.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0.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20131月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11.3341”项目工程:2012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决策部署,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  

  12.6873”交通突破行动:甘肃为全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将举全省之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即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13.“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千村美丽是指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以上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庄。示范村庄的基本要求是,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万村整洁是指到2020年,全省60%以上的村庄达到环境整洁。环境整洁村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脏乱差全面治理,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垃圾污水得到处理,村庄基本绿化。  

    

    

    

    

    

    

    

    

    

    

    

    

  附录四: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居民访谈  

    

  一、基本信息  

  1、姓名:              2、性别:              3、年龄:      

  4、居住地址:       5、职业:            6、受教育程度:  

  二、访谈问题  

  1、您认为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如何?  

    

    

    

  2、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应有什么样的职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哪一方应为主导(政府、当地居民、社区)?  

    

    

    

  3、您认为嘉峪关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是什么(提示:文化事业覆盖面、文化事业发展是否平衡、公共文化事业存在的缺陷)?  

    

    

    

  4、您对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