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嘉政办发〔2019〕72号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嘉峪关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
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政府各部门,在嘉各单位:
《嘉峪关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7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峪关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动我市循环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根据《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以生态产业链为载体,以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绿色与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形成全市鲜明的区域循环主导模式,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基本实现,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一)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取得突破。创新推广以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突出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和亮点,力争创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点2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粮改饲面积达到0.5万亩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全市年节约农业用水50万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全覆盖,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全面减量化。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草原植被盖度达到16.5%,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产业融合协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有大的突破,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可加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以休闲农业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带动受益农户1000户,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到2025年,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三、重点任务
(一)立足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创新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新动能,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
1.着力培育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我市戈壁荒滩面积大、光照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基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草—畜—沼—种”“草—畜—沼—菜”“草—畜—沼—果”等循环模式和“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等循环模式,走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对现代制种、畜牧业、瓜菜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耗水高、效益低的产业,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打造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粮草兼顾、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
2.大力培育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循环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和设施装备对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为一体的农业圈。重点推广“秸秆(尾菜)—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循环农业模式,着力培育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城乡协调发展的都市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创建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突出发展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科普体验、文化创意等集“吃、住、行、游、购、养”功能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循环发展。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三区
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
(二)围绕农业循环模式,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以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肥料化、基质化利用为补充,以能源化利用为辅助,推动形成粮草兼顾、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加快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夯实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发展基础。结合乡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广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机械直接还田。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2.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指导扶持兰州正大养殖公司嘉峪关分公司、酒钢宏丰公司养殖场通过实施沼渣沼液还田项目,实现种养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探索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两年达到100%。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3.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深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到2020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2.5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
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围绕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副产品加工过程的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化生产,重点实施尾菜、秸秆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拓展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5.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主要模式,注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滴灌等灌溉节水技术,到2020年,初步建成农业高效节水体系,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9万亩。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
配合部门:三区、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
6.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强化农田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整合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项目,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耕地休养生息永续利用。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基础地力提升面积4万亩,耕地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7.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工程。总结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产全程清洁。充分利用种养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果蔬残渣、菌棒废渣、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促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不断创新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
四、工作路径
(一)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升循环农业竞争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产方式改造,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循环、全要素创新,加快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围绕优良畜禽、经济林果、优质瓜菜特色产业,建立良种繁育和良法推广体系。继续开展优质肉羊品种引进和胚胎移植技术推广,扩大种畜群体规模,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杂交繁育等先进适用技术,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5%;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80%以上;每年引进耐旱、多抗、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10—20个。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三区
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2.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品牌质量,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镇。推进草食畜牧业提升工程,积极开展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和新优品种引进推广,全市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60%。适度发展露地及设施葡萄、枸杞、优质梨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实施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特色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万亩。重点打造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秋延后、春提早为主的全钢架塑料大棚蔬菜、反季节日光温室设施蔬菜及高原夏菜,蔬菜面积达到4万亩。重点发展杂交玉米、花卉、瓜菜等制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推动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对接,搭建科企技术对接平台,推广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关键装备。支持农业加工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包装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牵头部门: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4.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体系。加强对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推介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知名电商平台,营销我市农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大力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加大我市“泥沟胡萝卜”“嘉峪关洋葱”“旺宏源枸杞”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荐力度。到2020年,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0万元,培育农业电商主体2个。
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5.推进“三园一体”建设。紧盯草食畜、高原夏菜、现代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集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区。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市“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万元。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旅局
6.强化品牌创建培育。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运作、严格标准、财政支撑”的公共品牌创建机制,将我市形象品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捆绑营销,做大做强品牌农业。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商标品牌,提升我市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品牌提升价值、引领产业。到2020年,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左右。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二)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打造循环农业新高地。充分利用我市戈壁荒滩面积大、光照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基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到2020年,建成1万亩高标准戈壁设施农业。
1.立足减量增效,着力建设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健全完善戈壁生态农业扶持政策,采取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等方式对参与戈壁农业开发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优先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启动日光温室等设施装备抵押贷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开发,集成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油、节能等节本减量增效技术,加快打造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为载体,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以农业可再生资源基质化利用为接口技术,以高效园艺作物为主要生产对象,以基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科技化、机械化、园林化、信息化、品牌化、高值化为标志的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全方位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
2.立足环境友好,着力构建戈壁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创新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加快推动戈壁生态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打造戈壁生态农业各环节废弃物资源化、工厂化、商品化产业链条,开创生态生产、肥药减量、清洁节约、资源保护的循环农业新模式。加快戈壁农业生产区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物流配套建设,做好产销对接。到2022年,建成1万亩高标准戈壁生态农业,新增优质高效园艺作物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
责任部门: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3.立足功能拓展,着力创建戈壁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依托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挖掘大漠戈壁、沙漠风光、设施农业等资源,拓展采摘体验、观光游赏、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戈壁农业生态系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戈壁农业田园综合体。到2020年,建成戈壁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5个。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
4.立足清洁生产,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绿色名片。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加强流程生产绿色化改造,加快创新完善戈壁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扎实推进戈壁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真正实现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产品。强化戈壁生态农业品种、品质、品相、品牌建设,加强戈壁农业宣传推介,凭借戈壁生态农业绿色有机生态品质,全面打响戈壁生态农业品牌,打造西北乃至中亚、西亚、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创建3个商标品牌。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部门: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崛起。
1.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建立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千家万户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切实改变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消耗、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2.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大认证工作力度,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纳入政府特色产业奖补范围,对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认证积极性。
牵头部门: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3.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查询、监管、检测等核心功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争取到2020年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部门: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市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循环农业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内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制定循环农业工作方案,明确细化目标任务、循环模式、工作举措,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体系,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以及PPP合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和循环农业产业开发。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
3.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农业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等改革服务,实现农业领域“一站式”服务和“一网通”办理,提升服务效能。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4.实行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考核机制,积极探索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方法,完善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健全统计考核体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循环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的依纪依规进行问责。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
(二)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完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机制,开展院地合作,加大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循环技术研究应用,推动农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加强重点技术推广。实施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集成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与处理、有机液肥(沼液)精准施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推广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化肥、农药、农膜等清洁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设施增地”及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立体栽植、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新型农作制度、节水灌溉、节肥、节药、节能、节地等节约化生产技术;加快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控湿、控温、控水、控肥、控病等智能化生产控制技术。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3.加强教育培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等举办循环农业专题培训班,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节能减排、品牌创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绿色生产;在农业农村广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普及型教育宣传,树立全民绿色发展理念。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健全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健全基层农经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循环农业绩效考评和示范推广责任制度,督促基层推广机构履行循环农业示范推广职能,加快循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基层农经综合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三资”委托代理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清产核资、“三变”改革等服务。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2.培育多元的循环农业服务组织。坚持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循环农业产业开发服务。鼓励返乡能人、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职业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参与“三园一体”建设。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经营服务组织融合发展,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挂职人员派驻帮扶、共建等方式,为服务主体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精准化指导服务。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3.创新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大力培育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生产机构,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农产品代储代藏等服务。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供销社
4.建立循环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网络,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草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构建科学的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为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创新循环农业政策支撑体系。
1.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存量、分清变量、做实确权,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承接农户和村集体的入股股份,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加快对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开发,让各方从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中分享收益。
责任单位:三区、市农业农村局
2.完善配套政策。创新循环农业政策供给,建立健全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财政、投资、价格、土地、环境、运营、监管等政策体系,尽快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清单、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清单。加快完善“一控两减三基本”配套政策,支持开展青贮玉米种植、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积造施用有机肥等。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配套的组合政策。
责任单位:三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3.强化绿色金融支撑。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名录和项目库,加大金融对入库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融资支持,稳步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好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贷款、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尽快推出针对戈壁生态农业日光温室的抵押贷款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人行嘉峪关中心支行、嘉峪关银保监局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7月30日印发
|